8月12日晚,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份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8月22日,8月25日起正式从港交所退市配资门户app官方版,且无意申请复核。
这家2009年在港上市、曾登顶全国房企销售额榜首并跻身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在经历2021年债务违约、2023年境外债重组波折及核心人物变故、2024年被行政处罚与清盘令等一系列事件后,终以退市落幕,其历程及背后折射的行业问题引发多方关注与反思。
16年上市路宣告终结
中国恒大的上市之路即将画上句号。
中国恒大公告称,8月8日该公司收到港交所发出的信函,表示基于公司未能满足联交所对其施加的复牌指引中的任何要求,且股份一直暂停买卖并未于7月28日之前恢复买卖,联交所的上市委员会根据相关上市规则已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该公司股份的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8月22日,自2025年8月25日上午9时起,其上市地位将被正式取消。对于上市委员会作出的这一决定,中国恒大称无意申请复核。
回溯历史,2009年11月5日,恒大地产(后更名为“中国恒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展巅峰时期,2016年恒大全年合同销售额达3733.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2019年、2020年销售额更是分别攀升至6010.6亿元、7232.5亿元。此外,恒大还跻身世界500强行列,总资产突破万亿大关。
然而,2020年后,中国恒大高杠杆、高负债的经营模式隐患集中爆发,债务问题初现端倪。因债务亏空规模巨大,中国恒大于2021年12月3日公告首笔美元债违约,正式陷入债务危机。
在深陷债务危机两年、清盘呈请多次延期后,中国恒大于2023年3月22日公布境外债重组方案,试图挽救危局,但重组过程一波三折。同年8月16日,中国恒大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核心人物的变故让中国恒大进一步坠入深渊。2023年9月28日晚,中国恒大公告称,接到有关部门通知,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除此之外,自债务重组方案披露以来,恒大问题频出,诸如恒大财富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恒大汽车执行董事刘永灼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刑事拘留,以及恒大违规占用资金、违规担保等重大财务及管理问题,均对债务重组进程造成严重阻碍。
2024年,证监会就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恒大地产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41.75亿元;对时任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家印处以顶格罚款470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同年1月29日,香港法院向中国恒大发出清盘令。
从曾经的行业龙头到如今黯然退市,这家走过16年上市历程的房企,其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恒大退市背后的警示
对于恒大退市,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分析认为,这是恒大多年债务危机、财务造假与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的必然结果,本质是港交所对长期停牌、无法复牌公司的清理动作,而非突发监管事件。
黄立冲进一步称,恒大退市释放出港交所+监管层容忍度下降的信号,未来出险房企(尤其是停牌18个月以上的)更难通过时间换空间,退市与清盘可能加速,板块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
黄立冲还表示,退市后恒大不再受上市公司持续披露与股东权益约束,在清盘人主导下可更灵活处置境内外资产,但债权人议价能力与信息透明度下降,跨境债务回收大概率走向司法清算模式。未来机构将更审慎看待有类似流动性和信息披露风险的地产企业,投机性博弈“复牌重生”故事的机会窗口缩小。
事实上,恒大的退市并非个例,而是当前部分“爆雷”上市房企命运的一个缩影。在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看来,按照交易所的“游戏规则”,上市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就会被强制退市。目前,一些“爆雷”的上市房企,亏损时长已接近三年,照此趋势,这些企业很可能会出现集中退市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恒大退市既在预期之中,也具有深刻的教训意义。它还造就了房地产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房企“爆雷”引发的债务问题,不仅导致了烂尾楼等民生难题,更对房地产行业预期乃至中国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教训警示,企业发展必须依托明确的基础制度,以此防范违规操作,尤其是要警惕大规模负债背后潜藏的风险。反过来,这也凸显了房地产金融制度亟待改革的迫切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配资门户app官方版
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